建水“古八景”有哪些,?,??,?
建水“古八景”:
1 張家花園建水縣建水縣張家花園坐落在建水城西十三公里的團山村,,建于清代末年,,占地面積約一萬多平方米,系張氏私人住宅,。房屋平面布局基本為建水傳統(tǒng)民居中"四合五天井"的平面形式,,縱向橫向并列聯(lián)排組合成兩組三進院和花園祠堂,是一組規(guī)模較大,、建筑質(zhì)量較好,、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居建筑群。
2 天緣橋建水城東十里外的天緣橋,,橫跨于滬江河上,,為三孔百拱橋,始建于清雍正六年(1728年),,嘉慶三年(1798年)重修,,為三孔石橋,跨河43米,,正中建有二屋重檐亭閣一座,,覆以八角贊尖頂。底層為橋面通道,,南北引橋為石板鋪砌的高坡,,各向東西方向屈曲,形成一個橫寫的"S"型,。正橋加引橋全長121米,,兩旁鑲有一米多高的塊石欄桿、石雕獅,、象各一對雄踞橋頭,。橋南端有一石室碑亭,長6米,,寬2米,,以高2.74米的三棵石柱支撐,橋亭內(nèi)有碑刻七塊,,記載建橋始末及其功德,,書法甚秀,其中清代雍正八年立的一塊碑上刻有保護環(huán)境及橋周圍環(huán)境的鄉(xiāng)規(guī)民約。
3 雙龍橋雙龍橋坐落于建水城西三公里處,,是一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,,橫亙于南盤江支流的滬江河,塌沖河交匯點上,,因兩河猶如雙龍婉蜒盤曲而得名,。此橋始建于清乾隆年間,當時只建成三孔,,道光初年又續(xù)建十四孔,,與原建三孔"雁齒蟬聯(lián)",故又名十七孔橋,。整座橋由數(shù)萬塊巨大青石砌成,,全長 148米,橋面寬 3--5米,,寬敞平坦,。橋上建有亭閣三座,中一閣層累為三,。成豐六年雨辰(1856年),,三閣毀于戰(zhàn)火。光緒二十二年(1896年)動工重建,,至二十四年落成,,比舊圖為寬敞,中間人閣為三重檐方形主閣,,高近二十米,,邊長十六米。底層為橋身通道,,拾級登樓,,可遠眺萬傾田疇。南端橋亭為重檐攢尖頂,。
4 建水文廟建水縣建水縣建水文廟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(公元1285年),,至今己有700多年的歷史。經(jīng)歷代50多次擴建增修,,占地面積己達114畝,,其現(xiàn)存規(guī)模、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,,都僅次于山東孔子家鄉(xiāng)的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,,在全國大型文廟中名列前茅。建水文廟依照曲阜孔廟的風格規(guī)制建造,,采用南北中軸線對稱的宮殿式,,東西兩側(cè)對稱布置多個單體建筑,。原主要建筑包括:一池、一壇,、一圃、二殿,、二廡,、三堂、三閣,、四門,、五亭、六祠,、八坊等37個,,現(xiàn)除射圃、尊經(jīng)閣,、魁星閣,、敬一亭和齋宿亭被毀外,其余32個建筑都得到較為完好的保存和恢復(fù),。建水文廟現(xiàn)為"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",。
宗教寺院
5 指林寺──位于城內(nèi)建中路西段南,舊有"先有指林寺,,后有臨安城"之說,。據(jù)碑刻記載,始于宋,,成于元,,興于明。全寺原有1坊1閣2廊2塔,,截止到2014年僅存1殿1坊,。幸存大殿建于元代元貞年間(1295~1297),至今已有690多年,。
6 燃燈寺──在縣城東門外燃燈寺街,,始建于明嘉清年間(1522~1566),曾為滇南著名佛寺之一,。
7 清真寺──在縣城東北燃燈寺街,,始建于元皇慶年間(1312~1313),清康熙,、雍正,、乾隆等年間(1662~1795)續(xù)修,現(xiàn)存主要建筑有中殿,、后殿,、廂房10間及廚房5間,、月宮房3間、月宮門3道,。后殿配有18扇穿花屏門,,工藝精巧,為建水縣25座清真寺建筑之冠,。
8 云龍山寺──在縣城北20余千米云龍山上,。此山海拔2100多米,山上古木參天,,云霧繚繞,,山勢作游龍入云狀,故名云龍山,。
(摘自360百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