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人出黃河清,,可黃河什么時候清過?黃河雖濁,,亦能灌溉,;長江雖清,時有泛濫,。這說明了什么,?
“圣人出黃河清”出自明·程登吉:《幼學瓊林》意思指黃河之水常年混濁,如果變得清澈則被視為祥瑞的征兆,。也比喻罕見的,、難得的事情。
傳說編輯
傳說黃河五百年變清一次,。甚至還有“千年難見黃河清”的說法,。黃河的水經(jīng)常是渾濁的,很早就被人們注意到了,。
春秋時期編輯
春秋時期,,魯襄公八年(前565),晉國的盟國鄭國受到楚國的攻擊,,是屈從于楚,?還是抗擊楚兵等待晉兵來救?鄭國的當權者出現(xiàn)兩派,,爭論激烈,。主張歸順楚國的子駟,引詩為喻:“俟河之清,,人壽幾何,!”意思是一個人想在有生之年見到黃河變清,幾乎不可能,,等晉國出兵來救,,也是等不上的。(《春秋左傳·襄公》)結果是他這一派占了上風,。那時的人們,,以為自然界和人世間的事物,都被超自然的神圣的“天”所支配,。洪水,、旱災、冰雹,、蝗蟲,、地震、山崩,、瘟疫等等自然災害,,都被看成是人們特別是“天子”干了壞事,,上天降下的懲罰。
古代黃河編輯
據(jù)歷史記載,,古代黃河經(jīng)常泛濫,,“當堯之時,洪水橫流,,泛濫于天下”(《孟子·滕文公》),。“河災之羨溢,,害中國也尤甚”(《漢書·溝洫志》),。后來有大禹治水,“禹疏九河,,瀹濟,、漯而注諸海;決汝,、漢,,排淮、泗,,而注之江,,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?!保ā睹献印る墓罚?。不過傳說中的大禹治水,大概也僅能做到減輕水患,,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解決黃河的問題,。據(jù)史料記載,自公元前602年即周定王五年至1938年的2500多年中,,黃河下游決溢1590多次,,改道26次。據(jù)專家研究,,殷商王朝曾多次遷都,,至少有5次是因為避開水災
“黃河清”被視為會給人們帶來幸福的祥瑞,但“黃河清”與圣人出究竟有什么因果關系,,沒有人能說清楚,,期盼“河清”,不過是一種希望擺脫現(xiàn)實煩惱的精神寄托,。
其實黃河水并非都是不清,,得看是那一段,漢朝初年成書的《爾雅》已注意到,“河出昆侖虛,,色白。所渠并千七百一川,,色黃”(《爾雅·釋水》),。即黃河在匯合眾多支流前,并不渾濁,。
經(jīng)過近代的科學考察,,準確地知道,5464公里長的黃河,,只是1992公里長的中下游是渾水,,占總長度一半以上的黃河上游,即從河源至河口鎮(zhèn)這一段,,水是清的,。(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:《中國河流泥沙公報》2000年)
在黃河中下游,河水也有短時間變清的時候,,即史書中作為祥瑞記下的“河清”,并不是五百年乃至一千年才一遇,。據(jù)地質學史專家李鄂榮先生考證,中國歷史上的“河清”,,有記載可查的便有43次,,首見于漢桓帝延熹八年(165),如從此時起算,,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
不過中國古代的學者習慣于坐而論道,,忽視對自然界的實地考察,對于黃河的了解,,大多局限在眼前所見和道聽途說,。唐人孟郊“誰開昆侖源?流出混沌河”(孟郊:《泛黃河》),、宋代王安石“派出昆侖五色流,,一支黃濁貫中州”(《黃河》)等詩句,都不過是文人想象之作,。
說明了古代人比較迷信,,對異常的事情有特殊的解釋。
只是說圣人做事說話氣勢龐博,,并不是指真黃河
主要就是說圣人出現(xiàn),,都有不同尋常的事情發(fā)生!
刀可用也可傷人,,凡事凡物莫過于此,。知道順其自然并物用其極,排解其不利之處,這是最大的巧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