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明史》為什么稱唐胄為“嶺南人士之冠”
唐胄(1471-1540),,字平侯,,號西洲,,瓊山人。明弘治十五年(1502)考中進士,,官至戶部左侍郎,?!睹魇贰酚袀鳎Q其“耿介孝友,,好學多著述,,立朝有執(zhí)持,為嶺南人士之冠,?!鼻懊嫒湓挾记泻蠈嶋H,說得很實在,。最后一句話,,評價之高,則超出了一般人的意料之外,。
在海南的歷史文化名人中,,丘濬、海瑞最為人們所熟知,。而被《明史》譽為“嶺南人士之冠”的唐胄,,人們了解得還不多,。這背后隱藏的深層次的文化原因,,尤其發(fā)人深思。
“嶺南人士之冠”
《明史》的修纂,,始于清初,,歷經(jīng)康熙、雍正,、乾隆三朝,,方告竣工??滴跄觊g編纂的徐乾學本《明史》,、王鴻緒本《明史稿》(實為萬斯同所纂)和乾隆年間作為最終定稿的張廷玉本《明史》對唐胄的評價是一致的,均有“耿介孝友,,好學多著述,,立朝有執(zhí)持,為嶺南人士之冠”這一句話,。
筆者翻閱《明史》之前的一些早期文獻資料,,并未發(fā)現(xiàn)有稱唐胄“為嶺南人士之冠”這樣的說法,故而基本可以認定,,這是由《明史》修纂者對唐胄作出的評價?,F(xiàn)存最早的唐胄傳記資料,出自唐胄生前故交鐘芳之手,。鐘芳《祭唐西洲文》(見《鐘筠溪集》卷十六)有一句“嶺海精英,,公評端在”,,這大概就是《明史》所本。而此后鐘芳為唐胄所作《墓志銘》,、王弘誨所作《神道碑》,,均無類似評語。自明代萬歷至清代康熙年間修纂的《廣東通志》,、《瓊州府志》,、《瓊山縣志》等各類地方志中,對唐胄的評價一般是“耿介有器識,,尤孝于親,。服食澹泊,足振靡俗,。為文尚理,,不事浮華?!币矝]有“為嶺南人士之冠”這句話,。
值得注意的是,雍正初修《大清一統(tǒng)志·瓊州府》中對唐胄的評價是“胄耿介有器識,,立朝執(zhí)義不撓,,海南推為冠冕?!边@與《明史》的論斷已經(jīng)比較接近了,,應當是受到了《明史》稿本的影響。而乾隆之后重修的地方志中,,在評價唐胄時,,有的就直接援引《明史》的論斷了。
“海南推為冠冕”
嶺南是一個相當廣闊的地區(qū),,包括了現(xiàn)在的廣東,、廣西及海南全境。雖然由于地理位置偏遠,,嶺南在歷史上文化相對落后,,但也出了不少名人。略舉幾例,,如唐代名相張九齡,,宋代名臣余靖、崔與之,,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,。所以,在《明史》對唐胄的評價中,大概省略了一個時間定語,,即“為嶺南人士(一時)之冠”,。清代光緒十九年,來海南督學的徐琪作《西洲侍郎像贊》,,文中便稱唐胄“耿介孝友,,一時之冠?!比欢?,就算是在唐胄同時代的嶺南人物中,也有像陳獻章,、湛若水這樣的大思想家,,不論在當時還是后世,他們的知名度都在唐胄之上,。所以,,我們似乎還得把空間范圍再縮小一些,就像雍正初修《大清一統(tǒng)志·瓊州府》中對唐胄的評價那樣,,“海南推為冠冕,。”
即便如此,,恐怕仍然有人會提出異議,。明代是海南文化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。這一時期,,海南產(chǎn)生了64名進士,,舉人數(shù)量約有600名左右,,占海南歷代舉人總數(shù)的四分之三強,,可謂人才濟濟?!睹魇贰窞橹鞯暮D先?,共有5名進士和1名舉人,分別是:薛遠,、邢宥,、丘濬、廖紀,、唐胄和海瑞,。另外,有一個名叫榮瑄的瓊州普通老百姓,,也因為孝義事跡而有幸躋身國史,。榮瑄屬于特例,姑且不論。就其他人物而言,,薛遠,、廖紀、王弘誨等海南人均官至尚書,,丘濬更是入閣為相,,地位都在唐胄之上。海瑞與丘濬并稱為“海南雙璧”,,邢宥與丘濬,、海瑞并稱“奇甸三名賢”,其思想影響和文化意義都不容小覷,。臺灣國學大師錢穆對于邢宥就有很高的評價,,他說:“論者謂公(邢宥)與丘、海二公,,為奇甸三名賢,,他人之賢弗及……而其德功言三者,俱得先文莊,、忠介而合稱為一鼎之三足,,此決非偶然矣?!?/p>
邢宥,、丘濬的生活年代較唐胄為早,海瑞,、王弘誨則比唐胄略晚一些,。如果我們將時間范圍再縮窄一些,僅就與唐胄同時代的海南人而論,,也有不少人可以和唐胄媲美,。例如,比唐胄年齡稍長的臨高舉人王佐雖然沒能考取進士,,官做得不是很大,,但不論在當時還是后世,世人對其評價都相當高,,唐胄本人也對王佐十分尊重,,以師事之。還有鐘芳,,官至戶部右侍郎,,被《廣東通志》稱為“上接文莊,,下啟忠介”的“嶺海巨儒”,,雖然《明史》只提及鐘芳的名字,沒有單獨為他立傳,但其才學和功名與唐胄相比,,也不遑多讓,。
后人眼中的“全能冠軍”
那么,《明史》對唐胄的評價,,是否有些夸大其辭呢,?并非如此。應當注意到,,《明史》在得出唐胄“為嶺南人士之冠”的判斷之前,,有三句話作為前提,即:“耿介孝友,,好學多著述,,立朝有執(zhí)持”。這三句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,。其中,,“耿介孝友”是立德,“好學多著述”是立言,,“立朝有執(zhí)持”是立功,。儒家有“立德、立言,、立功”的“三不朽”之說,。如果單就某一方面而言,唐胄也許不是最突出的,。但如果將上述三個方面結(jié)合在一起來看,,則很少有人能夠超過唐胄,他是一個各方面實力都比較均衡的“全能冠軍”,。
例如“耿介”,,這幾乎可以說是海南人出外為官者的一個共性,至海瑞而造乎其極,?!睹魇贰分泻H鸬膫饔洺^三千字,,其中批評嘉靖皇帝的《治安疏》占了一千三百字,。但《明史》稱海瑞“意主于利民,而行事不能無偏云,?!睂H鹨膊皇峭耆隙ǖ摹?/p>
再比如“好學多著述”,,丘濬在這方面一直被視為海南人民的驕傲,。萬歷《廣東通志》引何喬新語,稱“唐張九齡,宋余靖,、崔與之,,及濬四人,為嶺南人物之首”,。在何喬新眼中,,明代只有丘濬才是真正的“嶺南人物之首”。何喬新之語曾經(jīng)被廣為引用,,然而《明史》卻沒有轉(zhuǎn)述,,這頗耐人尋味?!睹魇贰分星馂F的傳記近千字,,贊美之余,也不無微詞,,稱其“議論好矯激,聞者駭愕,?!?/p>
《明史》中,薛遠的傳記附在其祖父薛祥的傳記之后,,不足百字,。邢宥的傳記全文二百余字,,主要是贊其“廉介”,。而唐胄的傳記有一千一百余字,扣除引用的唐胄《諫征安南疏》近七百字后,,還有四百余字。文中對唐胄幾乎全是正面贊美之詞,,沒有任何非議,。
唐胄考中進士之后,,因遭逢父喪,,同時不滿于明代正德時期的黑暗政治,加之母親又年邁多病,,回故鄉(xiāng)隱居了前后長達二十年之久,。在此期間,,他淡泊自守,,侍親至孝,,和睦親族,對鄉(xiāng)人的孝行義舉也大加揄揚,。說起來,,榮瑄能夠進入《明史》,也得感謝唐胄,?!睹魇贰酚涊d的榮瑄孝義事跡,采自唐胄主持修纂的正德《瓊臺志》,。這是他“耿介孝友”的一面,。
唐胄博覽群書,注意向嶺南先賢學習,,整理出版過嶺南人崔與之,、余靖、白玉蟾,、王佐等人的詩文別集,,修纂過正德《瓊臺志》等多部地方志,文章力求經(jīng)世致用,,不務浮華,。這是他“好學多著述”的一面。
嘉靖元年(1522),,唐胄應召復起,,在各地為官期間,政績卓著,。在京期間,,屢屢上疏縱論天下大事,顯示出卓越不凡的器識,。同時,,唐胄還很注意進行政治斗爭的方式、方法,,平時不為矯激之舉,,但在原則問題上卻也毫不退讓。這是他“立朝有執(zhí)持”的一面,。
綜合起來看,,唐胄在各方面都堪稱典范、楷模,。前人評價唐胄時,,也屢以“典型”稱之。如明人黃表衷《唐西洲公石像贊》中有“典型在茲”之語,,民國時期王國憲在《敬題唐西洲公三父子詩集》中也用“百代奉典型”來稱贊唐胄,。
《明史》為何如此高評?
在《明史》早期的編纂者中,,徐乾學是顧炎武的外甥,,黃百家是黃宗羲的兒子,萬斯同是黃宗羲的學生,。他們的思想都受到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影響,,具有一種文化反思精神,一方面大力弘揚中國傳統(tǒng)的儒家文化,,另一方面將心學視為招致明代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,。
明代心學以陳獻章、王守仁為代表,。陳獻章的心學思想主要在廣東一帶流行,,其弟子湛若水熱衷于講學,與王守仁齊名,,對傳播陳獻章的心學思想作出了重要貢獻,。《明史·儒林傳》的序言說:“學術之分,,則自陳獻章,、王守仁始……有明諸儒,衍伊,、雒之緒言,,探性命之奧旨,錙銖或爽,,遂啟岐趨,,襲謬承訛,指歸彌遠,?!?jīng)學非漢、唐之精專,,性理襲宋,、元之糟粕,論者謂科舉盛而儒術微,,殆其然乎,。”對明代心學的不滿之情溢于言表,。正因為如此,,《明史》在品評嶺南人物時,沒有將在當時思想界影響巨大的陳獻章,、湛若水舉作代表,。海瑞的思想也受到心學的影響,。丘濬則著有《大學衍義補》,自成一家之言,。
唐胄在科舉考試的省試,、會試當中兩次奪得“禮魁”,在經(jīng)學方面有所專精,。唐胄與當時思想文化界的名流如湛若水,、何景明等交往密切,但他在思想上不趨時逐新,,不標新立異,,而是踏踏實實地去實踐、履行傳統(tǒng)的儒家思想,。不論是用“立德,、立功、立言”的“三不朽”標準,,還是用“修身,、齊家、治國,、平天下”的標準來衡量,,唐胄都堪稱弘揚儒家傳統(tǒng)思想文化的表率?;蛟S,,這就是《明史》將唐胄視為“嶺南人士之冠”的真正原因吧
稱唐胄“為嶺南人士之冠”這樣的說法,故而基本可以認定,這是由《明史》修纂者對唐胄作出的評價。
唐胄(西元1471年~西元1540年),,字平侯,,號西洲,瓊山(今海南)人,,明弘治(明孝宗)十五年(西元1502年)進士,,官至戶部左侍郎。
因為儒家素有“三不朽”(立德,、立言,、立功)之說,而《明史》認為唐胄一生的所作所為:耿介好友,,也就是說他為人耿直,,孝敬父母,與鄰為善(立德),;好學多著述(立言):立朝有執(zhí)持,,意思是,為官勤廉,不畏強權,,犯言直諫(立功),;符合這“三不朽”的標準,單論一項唐胄也許不是最突出的,,但三項綜合起來“嶺南之士”無一人比得上唐胄的,,所以評價唐胄為“嶺南人士之冠”,。
嶺南,,原是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(qū),相當于現(xiàn)在廣東,、廣西及海南全境,。歷史上,唐朝嶺南道,,也包括曾經(jīng)屬于中國皇朝統(tǒng)治的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,。在宋代以后,越南北部才分離出去,。嶺南之概念逐漸將越南排除在外,。嶺南是中國一個特定的環(huán)境區(qū)域,這些地區(qū)不僅地理環(huán)境相近,,而且,,人民生活習慣也有很多相同之處。由于歷代行政區(qū)劃的變動,,現(xiàn)在提及到嶺南一詞,,特指廣東、廣西,、海南,、香港、澳門五省區(qū),。
明清時期嶺南儒學并不發(fā)達,,故中進士的人數(shù)少,出彩的更少,。
據(jù)《瓊山縣志》記載:唐胄,,瓊山府城東廂攀丹村人,明弘治十五年(1502)進士,,曾授戶部廣西司主事,。因不滿宦官劉瑾擅權,服喪期滿不愿返京,,居家做了20年白衣進士,。正德十六年(1521),唐胄編纂正德《瓊臺志》20卷,、《瓊州三祠錄》3卷,?!睹魇贰酚涊d:“胄耿介孝友好學,多著述,,立朝有執(zhí)持,,為嶺南人士之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