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羲之的《蘭亭集序》為什么是膾炙人口的散文,?
王羲之(321—379),,字逸少,,東晉世家大族瑯邪王氏子弟,名相王導(dǎo),、大將軍王敦的侄子,,曾領(lǐng)右將軍之職,故世人又稱之為“王右軍”,。王羲之的父親和叔父都是當時有名的書畫家,,由于受家庭環(huán)境的熏陶和影響,尤其是從叔父那里得到啟蒙教育,,他從小便擅于書法,,后來他又曾跟隨衛(wèi)夫人學(xué)習(xí)。衛(wèi)夫人是魏晉時期真書(楷書)鼻祖,、書法大家鐘繇的親傳弟子,,不僅傳承了鐘繇的妙法,其家族更是代代研習(xí)書法,,已經(jīng)孕育形成了屬于她自己獨有的書法風(fēng)格,。王羲之早年從自己的家學(xué)淵源以及從衛(wèi)夫人那里所繼承的漢魏書風(fēng),為他后來的書法藝術(shù)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(chǔ),。成年后的王羲之志存高遠,,他并不滿足于自己已經(jīng)取得的成績,而是行萬里路,,轉(zhuǎn)益多師,。他曾經(jīng)渡過長江,到北方的名山游覽,,看到了秦代李斯等留下的篆書石刻,,又到洛陽一帶看到了東漢蔡邕所寫的三體《石經(jīng)》,并有機緣看過許多前輩名家的作品,,因之眼界大開,。他師法古人,博采眾長,,博觀約取,,找到了一條突破自己,,乃至突破當時主導(dǎo)書壇的漢魏書風(fēng)的道路。他并不是依樣畫葫蘆地去盲目模仿古代名家,,也沒有師心自用,,蔑棄前人的成就而自行其是。他巧妙地將古今書家的精華熔為一爐,,并別出心裁,、富有創(chuàng)造性地推陳出新,從而開辟了一片屬于他自己的書法新天地,。王羲之的書法成就,,集中體現(xiàn)在《蘭亭集序》這篇書法作品之中。他雖然出身世家大族,,但為人淡泊飄逸,。他不喜歡在京城生活,當他剛剛來到浙江時,,就非常喜歡那里,大有終老于斯的想法,。會稽山一帶的風(fēng)景山水,,更令他流連忘返,他經(jīng)常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會稽山陰(山北為陰)的蘭亭聚會,,一邊欣賞風(fēng)景,,一邊暢飲賦詩。在東晉永和九年(353)的一個“春風(fēng)上巳天”(三月初三日),,一次酣暢淋漓的宴飲之后,,微醺中的王羲之拿起了筆,寫下一篇冠于眾人雅集詩作前面的序言,,以表達心中的情懷與志趣,,這便是被后世尊為“天下第一行書”的《蘭亭集序》。它承載了屬于那個時代,、屬于王羲之個人的獨特精神意態(tài),,可謂文辭與書法雙絕。傳說等到王羲之次日酒醒之后,,還想再寫一遍,,卻無論如何也不及當初揮毫而就的神來之筆了。王羲之不僅自己是一代宗師,,其書法之學(xué)在后代子孫中也得以薪火相傳,。他的兒子王獻之、王徽之等也都是第一流的書法大家,,其中王獻之的天資尤高,,世人將他們父子兩人并稱為“二王”,。王羲之的影響還遠不止于自己的家族,自他之后,,歷代書家可說無不取法于他,,受他的書藝之教益與潤澤。王羲之逝世后不久,,南朝梁國便興起了學(xué)習(xí)他的書法的高潮,。到了唐代,唐太宗對王羲之更是極度推崇,,王羲之在書法史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便是在那時確立起來的,。傳說《蘭亭集序》的真本也被太宗帶入墓中陪葬。此后,,從唐代的歐陽詢,、虞世南、褚遂良,、顏真卿,、柳公權(quán),到宋代的蘇軾,、黃庭堅,、米芾、蔡襄,,再到元代的趙孟,、明代的董其昌等,對王羲之的書學(xué)成就無不頂禮膜拜,。因此將王羲之稱作中國歷史上震爍古今的“書圣”,,已是不刊之論。自兩漢,、魏晉以來,,中國的書學(xué)文化經(jīng)500余年的發(fā)酵醞釀,終于在一個亂世中開出了一朵最美麗而且流芳百世的花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