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·匈奴民歌我記得以前有人唱過這首匈奴民歌,挺好聽的,,不知是誰唱的,?
【原詩】 失我祁連山⑴,使我六畜⑵不蕃息⑶,。 失我焉支山⑷,,使我婦女無顏色⑸。 失我焉支山,,令我婦女無顏色,。 失我祁連山,使我六畜不蕃息,。 亡我祁連山, 使我六畜不蕃息,。 失我焉支山, 使我嫁婦⑹無顏色?!敦ば倥窀琛?【注釋】 ⑴祁連山:中國西部名山,,位于甘,、青兩省,平均海拔在4000米~5000米之間,,上有冰川,,灌溉附近的祁連山草原和河西走廊一帶,漢以前曾經(jīng)為匈奴渾邪王與休屠王的駐牧地,?!捌钸B”是古匈奴語,意為“天山”,。 ⑵六畜:通常指六種家畜:馬,、牛、羊,、雞,、狗、豬,。也有人說匈奴生活在草原,,沒有雞、豬,,或可以以“橐喰(駱駝),、驢、栄(騾),、駃騠,、騊駼、驒騱”等代之,。 ⑶蕃息:滋生,;繁衍。⑷焉支山:即燕支山,,又叫焉脂山,、刪丹山、燕脂山,、胭脂山等,。漢以前為匈奴所據(jù),以產(chǎn)燕支(胭脂)草而得名,。 ⑸顏色:容顏,、姿色。多指女子的姿色,。 ⑹嫁婦:媳婦,。 【賞析】 在我國古代少數(shù)民族豐富的文學(xué)寶庫中,有一朵絢爛的奇葩閃耀著奇異的光芒,這就是《佚名·匈奴民歌》,,是匈奴族流傳下來的唯一的一首民歌,。匈奴,也稱“胡”,,我國古代少數(shù)民族,。戰(zhàn)國時(shí)游牧于河套地區(qū)及陰山一帶。秦漢之際,,冒頓單于乘楚漢相爭之機(jī),,東破東胡,西攻月氏,,北征丁零,,南滅樓煩,,控制了東至松遼平原,,西至巴爾喀什湖,北至貝加爾湖,,南至長城的廣大地區(qū),。公元前200年,冒頓又攻晉陽(今太原),,漢高祖劉邦親率三十萬大軍迎戰(zhàn),,被冒頓圍困于平城(今大同)達(dá)七天七夜,后用陳平計(jì),,向閼氏(單于妻子之號)行賄,,才得脫險(xiǎn)。 公元前121年,,匈奴攻入土谷(今河北懷來),,漢武帝派霍去病出隴西,過焉支山千余里,,短兵肉搏,,大獲全勝。同年夏,,霍去病二次西征,,出隴西、北地二千里,,攻祁連山,,大破匈奴軍,俘獲三萬多人,。 焉支山被漢軍奪取后,,匈奴渾邪王部失去了經(jīng)營多年的根據(jù)地和大本營,只得全部退出河西走廊,另覓家園,。走在退逃的路上,,遠(yuǎn)眺云黛藍(lán)松翠雪白的焉支山,無不痛哭流涕捶胸頓足,。匈奴人雖沒有自己的文字,,卻有自己的語言,他們杜鵑啼血般唱出了心中的哀痛:“亡我祁連山,,使我六畜不蕃息,; 失我燕支山,使我嫁婦無顏色,?!?此歌見于《史記》和《漢書》,首載于北涼人編《西河舊事》,,轉(zhuǎn)記于唐朝開元年間的《史記正義》,、《史記索隱》及唐末的《十道志》,也可見于宋朝的《樂府詩集》及明朝的《丹鉛總錄》,。雖然只是短短的四句反復(fù)吟唱,,但那悲哀蒼涼的曲調(diào)定然令聽者凄惻動(dòng)容,盡管我們誰也沒有聽過這首古歌的樂曲是如何凄愴哀傷,,如何悲痛絕望的,,但透過短短的詩行,我們依然以哀惋的眼神目送那個(gè)游牧民族倉皇逃遁的背影為尋覓新的生存地而逐漸消逝在云煙深處……這首詩在匈奴消失上千年后一直保持著魅力,。不重視文字的匈奴,,肯定不會(huì)想到有一天自身會(huì)在人類的血液里被稀釋得無影無蹤,隨口所唱過的一首歌卻能活靈活現(xiàn)地在另外的語言里繼續(xù)塑造他們的靈魂,。 夾在焉支山和祁連山之間的那片草原,,自古以來就是“水草茂盛,宜畜牧”的天然草場,?!妒酚洝ば倥袀鳌贰八麟[”引《西河舊事》云:祁連山在張掖、酒泉二郡界上,,東西二百余里,,南北亦百里,生在松柏等木材,,水草豐盛,,冬溫夏涼,宜于畜牧,。古老的游牧民族氐,、羌,、月氐、匈奴等曾先后在焉支山區(qū)蕃衍生息過一個(gè)漫長的歷史時(shí)期,。在那個(gè)遙遠(yuǎn)的年代,,這里不但是游牧民族賴以生存的樂園,而且是出生國色天資的寶地,,也是古代游牧民族婦女搽抹胭脂原料紅藍(lán)花的重要產(chǎn)地,。據(jù)傳說,那時(shí)匈奴諸藩王的妻妾多從這一帶的美女中挑選,,匈奴語稱各藩王之妻叫“閼氏”,,因此便有了焉支山或胭脂山的名稱,“焉支”或“胭脂”,,只不過是匈奴語“閼氏”二字漢譯的諧音罷了,,這便是焉支山得名的原因。 西漢初年,,焉支山及其毗鄰的大草灘是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的重要牧地,,也是匈奴人襲擾西漢王朝西部邊境的一個(gè)重要橋頭堡?;羧ゲ∵B克匈奴,,焉支山正式納入漢室版圖。匈奴人為失去焉支山及其毗鄰的祁連山發(fā)出了“亡我祁連山,,使我六畜不蕃息;失我焉支山,,使我嫁婦無顏色”的哀嘆,,足見焉支山和祁連山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。焉支山地歸中原王朝之后,,因?yàn)閷ξ饔蛴帽?,西漢政府便利用焉支山及毗鄰的大草灘的得天獨(dú)厚的天然草原,牧養(yǎng)良驥駿馬,,為西漢騎兵提供源源不斷的戰(zhàn)馬,。 此外,這首民歌把“焉支山”與“嫁婦無顏色”聯(lián)系在一起,,還有另一番深意,。焉支山之焉支,或燕支,,亦即胭脂,,匈奴叫妻作閼氏,而燕支(胭脂)則是匈奴婦女用“紅藍(lán)”花染粉為面飾以美容者,,俗謂之燕支粉(胭脂粉),。此歌借音寓意,,以焉支山(燕支山)比作閼氏和胭脂,意思是說,,匈奴失去了焉支山,,也就等于匈奴婦女失去了胭脂,不能成為美貌的閼氏一樣,。以“嫁婦無顏色”比作匈奴對鄰族無聲譽(yù)和無威望,。取材巧妙,含義深遠(yuǎn),,可見創(chuàng)作者匠心獨(dú)出,。 就是這一曲悲歌也使焉支山名垂青史,成為一個(gè)獨(dú)具特色的文化符號,,承載著太多的與西部,、與歷史、與戰(zhàn)爭,、與民族,、與榮辱興衰、與女性容貌有關(guān)的信息和內(nèi)涵,,在塵封厚重的典籍深處閃爍迷離,。